別人怎麼看我,是「別人的問題」
大家來到廟裡時,會想知道該捐多少香油錢吧。當我被問到該捐多少錢比較好時,我的回答是:「別問吧。萬一我說一百萬怎麼辦?心意到就行了。」
人跟人相處,也會想知道對方的想法。若是問到我對你的看法,我也會笑著做出相同的回答。
「別問吧。如果我說我不喜歡你,怎麼辦?」
撇開情侶或是靠人氣吃飯的藝人不談,有些人與他人往來時,非常在意對方對自己的看法,原因不只是希望對方覺得自己好,更不希望對方覺得自己不好。
沒有人想被別人討厭。但是,別人怎麼看我是別人的問題,我們無法控制對方的心。
有人想控制對方的心,於是極盡諂媚之能事,奉承阿諛,逢迎拍馬,以可愛幽默的姿態討人歡心,然而勉強當好人,到頭來卻只落得身心俱疲。
我到中學為止一直都是這樣,除了讀書沒有其他該做的事,也沒有想做的事,人生意義只有一個,就是成為一個好人、有趣的人。
長大成人後,自從找到僧侶這個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,便不再努力使別人不討厭我,也不再努力使別人喜歡我,但求問心無愧,勝過他人對我的評價。
也因此,我不再介意別人怎麼看我。
當然,我覺察得到別人對我的看法,但這也僅止於對方可能不討厭我,或可能不喜歡我的程度。換言之,我可以不必一片片剝下花瓣,來猜測「他喜歡我」或者「他不喜歡我」。
不討厭就是喜歡,不喜歡就是討厭,硬要在喜歡和討厭之間擇一的二元論思想,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會流於僵固。
極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看法的人,可以試著找到想做的事,努力去完成。
對金錢沒有安全感,實情是……
在電視的街頭訪問中,若問到:「現在最想要什麼?」最多人會回答說是:「錢。」我每次聽到這個回答時,心裡都會嚇一跳。
我想,我應該會回答:「我想要內心安定」或「幸福」吧。當然,人想要的東西各不相同,但我比較擔心的是,金錢僅僅是種手段,但卻成為人最想要的東西。
這就好像有個人想拿一件擺在高處的東西,如果問他現在想拿什麼,他卻回答:「梯子」一樣。
如果把獲取的手段當成目標,就是倒果為因了。
舉例來說,和尚的目標明明是開悟,每天卻只熱中把頭髮剃得光溜溜。研究怎麼剃頭最好、調製什麼保養品來緩和剃完頭後皮膚的刺痛感,剃完頭後滿足地說:「啊,今天剃得光光地,也沒有刺痛感,太舒爽了!」
卻沒有覺察到,真正的目標「開悟」已經不知消失到何處了。
佛教認為,為了不發生這種情況,最好不要坐擁財富。
因為佛菩薩知道,人擁有財富後多半只會愈要愈多,開始對金錢產生執著。
回到錢的話題上。錢是生存必要的手段。
談到錢可以做什麼(因為如果不用,錢就失去意義),那就是確保食衣住無虞。為了衣食住,為了生存下去,金錢是必要的。
因此,如果有人免費提供住處、食物和衣服,基本上就不需要金錢。
對了,還有一件事不能忘,那就是納稅必須用錢。或許有人會想:「什麼?和尚也要納稅嗎?」和尚跟大家一樣要納稅,我是領固定月薪的。不過,寺廟內或建築物的固定資產稅,以及帳上記錄的香油錢,全都不用繳稅。
衣食住為人類生存所必需,確保衣食住無虞,不能沒有錢。如果衣食住有欠缺,就無法繼續生存。換種說法就是,如果沒有錢,無法確保滿足衣食住的需求時就要認命,只有做好灑脫地死的心理準備了。為了不落得如此下場,所以我們才都要納稅,並互相幫助。
沒有一天是白活的
我經常被問到,和尚每天都在做什麼。既不製作東西販賣,也不是大型寺廟,每天似乎沒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務性或管理工作,因此旁人自然是難以想像。
順帶一提,寫這篇文章的今天,我並沒有什麼必須要做的事。不過,一家四口各有各的事情外出,所以我得留在廟裡,在這期間我接了十通電話,三人前來上香,還有一組人前來商討法事。此外,我用信件和宗派雜誌的企劃往返討論,抄寫墓碑後的經文,把晾好的衣物拿進屋內,以及寫這篇文章。除了寫稿以外,今天沒什麼生產力。
每天過這樣的日子,因此我對之前的問題回答如下:「我的生活是天天星期天。」
這樣的生活中,有些事是我規定自己要做的,包括把一天生活的感想寫在部落格上。或許有人覺得我是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和尚吧,但是我經常告訴大家,不可以一天過去卻什麼感想都沒有,因此我會說出我對今天的感想,藉此啟發大家,想一想對每天有什麼感覺。
只要打開你的感性,就算度過毫無生產力的一天,也能從中獲得樂趣。有了這樣的覺察,這一天就不是虛度,而是有意義的一天。此外,對在這天第一次遇到的人,我會加一句話,來表達我從早上起床直到遇見這個人之前的感想。
「早上打開窗戶,房間裡滯悶的空氣散到外面,一小時後,外面新鮮的空氣進入房內,希望我的心境也能一直像現在這樣。」
對了,今天的部落格內容大致如下:
「內人外出,於是我負責把晾乾的衣物收進屋子。當我把夏天日照曬乾的衣物取下時,發現有六個曬衣夾缺了半邊。這是因為夾子被陽光曝曬,讓材質提前老化的緣故。少了半邊的夾子,要打開就變得困難,早上內人在夾衣服的時候,想必也很困難吧。我換掉了這六個夾子,但內人一定不會發現。這沒啥好自誇的,因為內人一定也幫我做了一大堆我沒注意到的事情。換言之,換夾子這件事讓我意識到要報答內人。這是夏日傍晚發生的事。」你也試著融入感想寫寫日記吧。
夫妻圓滿的祕訣,在「共同經驗」
兩對新人在我擔任住持的寺廟舉行婚禮。或許有人沒聽過在寺廟舉行婚禮,但這是莊嚴肅穆的佛前婚禮。
其中有一段,是由和尚開講結為夫妻要有的心理準備。
順帶一提,以前我照慣例會講:「生死之海中有天地,有了天地就有了儀,就是所謂的陰陽。陰陽就是男女。既有男女就有愛,稱之為情,所有的男性都應有妻子、所有的女性都應有丈夫……」
演講一開始我都會說,結婚是遵守萬物的基本法則,可是如果照這樣繼續講下去,新郎新娘和與會者大概都會聽得滿頭霧水。但我身為僧侶,應當還是有把想說的話一一傳達給新人吧(已經不記得了,還請原諒)。
夫妻原本是陌生人,出生和教養也都不同,為了要能共同生活,必須經過許多磨合和妥協。為了死去之時能說出「和你結婚實在太好了」,彼此的想法就要不斷磨合妥協。
具體而言,婚姻是漸漸培養為對方設想、尊敬對方優點及感謝的心的過程。哦,還有內人常說的「不好意思」,道歉的心。
我25歲結婚,年過50後,發現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,那就是回憶往事。難忘的回憶,幾乎都是和某人一起進行某事的時候,包括和兄弟姊妹的回憶、和朋友的回憶、和男女朋友的回憶……雖然也有悲傷的回憶,但同一個時間地點的共同經驗,使我們的感情彌堅。
因此,共同經驗對維繫夫妻的良好關係是非常重要的,關鍵是在「兩人一起」。
一起到同一個地方、看同樣的東西、聽同樣的聲音、吃同樣的食物,擁有共同經驗的機會也愈來愈多。當年華老去,兩人可以經常你一言、我一語地細數當年。
在許多人際關係中,夫妻是能共同擁有最多美好事物的美好關係。
好書購買連結:https://pse.is/38fw94
書名:放不下的事,這樣做,都能放下
作者: 名取芳彦
譯者: 陳正芬
出版社:如果出版社
本文章轉貼自:商業週刊 https://pse.is/3944u2